![]() |
玄学:有福之人有三寡,越寡越有福
发布时间:2024-05-28作者:宁化一中心理室转摘审核:点击:
附件:
《易经》有言:“夫少者,众之所贵。”青春之时,我们常怀“多多益善”之志,以为生命的充盈在于无尽的累积与获取。步入中年,始悟:生命有其边界,精力亦有极限,贪求过多反成身心之累。寡,即为简,简中求粹,粹而能凝,凝则福至。领悟“寡”之真谛,方显人生智慧,方得福祉相随。
01
寡事,养神
《道德经》有云:“少则得,多则惑。”在当今这个疾速前行的社会中,人们纷纷投身于无尽的追逐之中,却未曾意识到,过度的繁忙如同密集的蛛网,让人愈陷愈深,难以自拔。北宋时期的李墨先生,以山水丹青独步天下,一时间,权贵富豪纷纷求画,金银财宝如流水般涌入他的画室。然而,在这名利场的周旋中,他的画笔虽未停歇,画作中的灵气却日渐消散。直至一场大病将他击倒,他才得以闭门谢客,隐居于青山绿水之间。起初,他心中仍难以割舍世俗的喧嚣,总盼着门前的车马声能再次响起。但某个清晨,当他目睹露珠自竹叶滑落,心中豁然开朗:原来,画中的神韵并不在于笔尖的流转,而在于那份观云听雨的闲适心境。自那以后,他的生活变得简单而纯粹:煮茶、观景、作画,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课。三年后,当他重新踏入尘世,人们惊讶地发现,他的画作仿佛拥有了生命,山岚在宣纸上轻轻流动,溪水在绢布间潺潺作响。正如郑板桥所言:“多读古书开眼界,少管闲事养精神。”深山古寺中的老禅师们,深谙此道。他们晨钟暮鼓,粗茶淡饭,虽看似清苦,实则内心自在。他们常说:“扫完庭院落叶,便知天下事。”这份从容与淡泊,正是现代人所缺失的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的手机里装满了世界,但心中却塞满了焦虑与不安。其实,事少才能神清,神清方能长寿。学会推掉那些无谓的饭局,关掉那些聒噪的群聊,给自己的生活留点空白,让窗台的绿萝得以自由生长,让枕边的诗集得以静静陪伴。这,才是养神的真谛所在。
02
寡言,养气
《道德经》有云:“多言数穷,守中为上。”此言道出了古往今来多少因口舌而招祸的教训。隋朝名将贺若敦的一生,便是这教训的鲜活写照。他征战沙场,立下赫赫战功,却只见同袍步步高升,自己仍止步于金州刺史。一次庆功宴上,酒过三巡,他对着钦差大放厥词,抱怨晋王偏私,自己的血足以染红黄河。这番狂言传入宇文护耳中,换来的却是一纸赐死的诏书。刑场上,他悔恨交加,以血书警示儿子:“祸从口出”。其子贺若弼,铭记父训,二十年间在朝堂之上沉默是金,最终官至宰相,验证了《易经》中的智慧:“吉人辞寡,躁人辞多。”说话是本能,懂得适时沉默才是真智慧。在公司茶水间,那些最活跃的人往往升迁最缓;家族聚会中,滔滔不绝者常惹人反感。真正的智者,如同陈年老茶,肚内满腹经纶,却紧闭双唇,不言不语。夫妻争吵时,先沉默的一方往往能化解干戈;同事争执中,懂得装傻的人反而更能赢得人心。记住,舌头犹如双刃剑,既能雕刻幸福,也能割伤自我。学会守中,方能避祸趋福。
?
?03
寡欲,养性
孟子有云:“养心之道,莫过于寡欲。”人生诸多烦恼,往往源于内心满载的种种“渴求”。曾国藩的一生,便是对此最生动的诠释。作为“晚清中兴第一名臣”,他的生活却朴素得超乎想象,甚至不及七品知县。他坚持着不变的“三个一”日常:一碗白饭,一碟青菜,一件粗布衣裳。一次受邀前往王爷府赴宴,他竟身着带有补丁的官服前往。面对王爷的戏谑,他笑指明月:“您看那明月,可曾穿戴金银?”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的卧室,仅有一张褪色的木床,三个装满旧书与官服的樟木箱,别无他物。杨绛先生曾言:“简朴生活,铸就高贵灵魂。”现代人常感压力山大,实则多为欲望所累。五千元的名牌包与五十元的布包,承载的内容并无二致;两百平米豪宅与三十平米小屋,安放的不过是一张床铺。正如吃火锅,菜点过量易致浪费,欲望过多,则心灵疲惫。生活之真谛,在于知足常乐,简朴之中方能见真我。
▽
《了凡四训》有云:“命运由己,福泽自求。”福气,实则是个人修行的因果显现。精简事务,犹如修剪树木,保留主干方能茁壮成长;寡言少语,宛如深潭之水,愈静愈能映照万物;淡泊欲望,正如空谷幽兰,无欲则刚,自溢芬芳。步入人生的后半程,愿你我成为“三寡”之人:不轻易揽事,以守护内心的平和与精力;少言多思,以培养内心的浩然之气;淡泊名利,修炼一颗宁静淡泊的心。大道至简,真正的福气往往源于简约与寡欲。
上一篇: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