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春季心理调适,远离“情绪泥潭”
发布时间:2025-04-17作者:宁化一中转摘审核:点击:
附件:
明明是万物复苏的季节,自己却高兴不起来?
近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“时令节气与健康”主题发布会,会上,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主任医师黄薛冰指出,春季焦虑、内耗或抑郁情绪波动较为普遍。因此,春季特别需要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状况。
现代精神医学研究发现,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能够感应光照变化,并将信号传递至大脑的视交叉上核。视交叉上核负责调节大脑神经递质的分泌,这些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、5-羟色胺、去甲肾上腺素和褪黑素,它们对调节睡眠和情绪至关重要。
随着春季光照时间的增长,人们的生物钟需要重新适应环境,而在这一适应过程中,可能会出现神经递质分泌的失调,从而导致情绪波动。
心理学中的行为激活疗法认为,情绪低落会带来行动动力的不足,而不行动又无法改变现状,反而会让情绪变得更加低落,形成恶性循环,因此,通过参与一些有意义和愉悦的活动,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,也能打破情绪低落和行为退缩之间的恶性循环。
5件简单的小事,希望可以帮助到你重启心理,调节情绪↓
踏青赏花
根据研究数据,建议踏青的时间至少持续1个小时,才能较好地调节体内的血清素和褪黑素,改善睡眠,缓解认知疲劳。
同时,春天也正是适合赏花看草的季节,根据色彩心理学,丰富的颜色能够刺激视觉神经,起到提升情绪的作用。
建议放下手机,尽量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,可以尝试选择一个观赏物,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它上面,如果允许的话可以轻轻触摸花瓣,感受它们柔软的质感(但是请爱护花朵,不要摘花哦!),同时可以嗅闻花朵的清香,倾听此时的环境中的细微声音,体验这种感官全开和活在当下所带来的平静感和生命感。
户外运动
当我们运动时,会刺激神经系统释放内啡肽,让人产生愉悦感和幸福感,同时也有抗焦虑和抑郁的作用。
研究表明,适度且规律的运动对身心健康最为有益,最好是每次运动大约45分钟:每周3至5次。需要注意的是,运动并非越多越好。同一研究指出,每天运动超过90分钟或每月运动超过23天的人,其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会因此改善,反而可能会有所下降。
野餐聚会
研究发现,社交互动频率越高的人,往往有着更强的幸福感,尤其是在户外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社交活动,能够更有效地缓解焦虑、抑郁和压力等消极情绪。这是因为社交互动是建立和强化社会支持的重要方式,在心理学中,社会支持是有助于我们应对压力和满足心理需求的人际资源,让我们感受到“我不是孤单的,我是被支持、被理解和被爱着的”,从而有效地降低孤独感、焦虑感和抑郁风险。
所以,野餐聚会的意义,不只是吃喝与放松,更重要的是与亲朋好友在优美的春色中围坐在一起,聊一聊最近的烦恼,分享生活中的快乐,交流各自的观点。
改造环境
人们身处的日常环境会影响他们的幸福感,尤其是居家环境,当我们认为家里是一个恢复性的环境时,例如舒适、温馨、整洁、有盆栽等,感知到的压力和抑郁情绪会更低一些。而且,清洁、整理和装饰空间也被证明是一种良好的治愈减压方法,能够很好地降低消极情绪,增强我们内心的掌控感。
推荐大家对家里来一次大扫除,让房间变得干净清爽,还可以在桌上摆上鲜花或植物,更换一张柔和明亮色调的桌布或床单,这些简单的环境改造,能够立竿见影地给我们带来愉悦感和幸福感。
调整睡眠
足够且规律的睡眠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。
建议大家顺应春季的昼夜节律,可以尝试将睡眠时间前移1个小时,早一些入睡,这能够很好地缓解日间的疲劳,提升次日的情绪和专注力。
但睡眠也并非越多越好,研究发现,过长时间的睡眠不仅会让我们在白天的觉醒水平降低,即使睡够了也还是“睡不醒”,更严重的是还会引起一系列的情绪问题和全身炎症。
所以,在早睡的前提下,我们也应该早一些起床,只要保证自己起床时神清气爽白天也没有出现疲劳、困倦、精力不足等情况即可(注:对于大多数成人来说,合理的睡眠时间通常在6至8小时之间,可根据自己情况调整)。
春天的情绪低落不是需要被消灭的病理现象,它和任何时期的消极情绪一样寻常。但如果你在春季情绪低落持续时间超过两周,又或者是情绪亢奋持续时间超过一周,而且正常生活受到影响,请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。
来源:科普中国、央视新闻、健康中国
编辑:陈雪莲
初审:张益文
再审:黄朝源
终审:张斌
上一篇: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