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让孩子有适度的饥饿感
发布时间:2024-11-26作者:宁化一中审核:点击:
附件:
作家林清玄的《桃花心木》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:一位老人,把桃花心木的苗种下去以后,他总是隔几天才去浇水,奇怪的是,他来的天数没有规则,有时三天,有时五天,有时十几天来一次。浇水的量也不一定,有时浇得多,有时浇得少。我起先以为他太懒,隔那么久才为树浇水。我忍不住问他,为什么这样?他说:“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,种树是百年的基业,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保收。所以,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,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,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,它几天下一次?上午或下午?一次下多少?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,树苗很自然就枯萎了。但是,只要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,拼命扎根的树,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。”
不确定,就是意味着树苗时常会面临无水的“饥饿”。正是这样的“饥饿”,树才不依赖,才会激发出求生的欲望,从而拼命扎根,学会了独立生存。
植物如此,动物也是如此,而人更是如此。
人类从古猿到现代智人几百万年时间,一直处于食物链的低端位置,食不果腹,被凶禽猛兽追杀都是家常便饭。于是人类接受了这样常常处于饥饿的常态,并让自己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能力适应环境,不断的走上了向现代智人进化的道路,脑容量越来越大,感官效能提升:思维敏锐、感受细腻、动作灵活、情绪机警、积极专注、沉着冷静,并能够捕捉和处理更多的环境信息,进而觉察细节、明察秋毫、洞若观火,最终会显著地增强预测能力等等正面体验,而正面体验的激素释放,就会带来身心的化学反应,最终促成基因的修复与优化。
饥饿压力会使我们对食物充满渴望,并在饥饿时品尝到更多的美味与快感。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觉得小时候吃过的东西很好吃的原因。——这是大大优于甚至完全相反于,吃饱喝足或过量时的“受体钝化感”的。
现在我们很多父母平常养育时总是不担心多,唯恐不足。再穷不能穷孩子,哪怕是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,别人有的咱都得有,别人没有的咱也要有。让孩子各种各样的食品,让他吃得饱饱的、吃得好好的;让孩子有各式各样的衣服,穿得暖暖的,新新的。起床时,帮孩子一件一件的衣服穿好;吃饭时,把饭菜盛好,端到孩子手上,甚至一口一口的喂。就是在学习上亦是如此,只要是与学习相关的毫不吝惜。
“爱之太恩,忧之太勤”。过度满足的孩子似乎已经失去了“饥饿感”。一个不知"饥饿"为何物的人,如何让他懂得"渴求"的滋味?无论是对食物、对生活用品,还是对学习,皆不复有强烈的渴求之心。没有“饥饿感”的孩子,自然就觉得什么都会“自动”被给予、被提供甚至被强求。这样的孩子自然也就失去了追求和获得的兴趣,好像一切都没什么意思。只有保存着对未得、未知的东西的渴望,孩子才可能激发自身的潜能去追求、去实现,才能有上进的渴望和对美好的向往与追求。
潘石屹说:“我小的时候,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吃不饱饭,饥饿影响我的世界观。”
莫言说:“饥饿是推动我写作的巨大力量”。
饥饿感不只是生理上的反应,更是一种渴望深远的精神境界,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。有了这种境界和态度,做事情才能够胸怀使命,尽心尽力;才能够真抓实干,凝心聚力;才能够登高望远,永葆激情,成就高尚的人生追求。
因为有着伟大的“饥饿感”,人们才会不懈怠。古往今来,所有的成功者无不胸怀饥饿感。游遍祖国半丽山水的饥饿感,才会让徐霞客立下“游历祖国名山大川,探索自然奥秘”的志向;救国图存的饥饿感,才会让苏步青从小就谨记“读书不忘救国,救国不忘读书”;振兴中华的饥饿感,才会让周恩来12岁就立下远大志向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志向。
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”孔夫子深谙粗茶淡饭的真滋味,力求简洁单纯的生活方式。所以,在当今经济发达、物质充裕、信息爆炸的时代,只有时常让孩子保留几分饥饿感,清醒地守护几分饥饿感,才能孩子向美而行,成长为更好的自己。
上一篇: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