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长学校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>>家长学校

正文

    让孩子学会独处

    发布时间:2025-01-20作者:宁化一中审核:点击:
    附件:


      每遇周末或假期,孩子在家,就会抱怨没人陪他玩。于是他就会打开电视,或者打电话约小伙伴玩。如果都没有,就一直捧着手机,不是在听音乐,就是在看游戏,要么找同学聊天,家长又逼不得、说不得、更打不得。

      之所以沉迷于手机中,是因为在手机里,他们可以扎堆追捧自己的偶像,为之如痴如狂、肆意挥洒,他们可以谈论平时家长不允许他们涉足的话题,无拘无束;他们还可以在游戏的世界里展现自己的能力,豪气冲天。这么多的乐趣,怎么不令人流连忘返,沉迷其中。

      这些孩子,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能忍受孤独。

      其实人生来就是孤独的。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。无论是我们出生、我们成长、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,直到最后的最后,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。不要奢望能够依靠谁,哪怕是至亲至爱。一时的陪伴总是昙花一现。但孤独并不可怕。狮子不怕孤独,所以强大;羚羊喜欢群居,因为弱小。

      所以学会独处,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。而且这种习惯越早养成越好,永远不嫌太早。

      前些时与一位好久没见的朋友闲聊时,谈起他的儿子。他说他儿子现在在水利部门工作。有一次上级部门来检查视导工作,领导就让他去汇报。汇报中呈现的大量数据和图片等资料极为详实、清楚、准确。上级领导听了大加赞叹,认为就是一个资深的“老水利”也不一定掌握得这样清楚,并表示要把他调到上级部门工作。“老水利”也不一定掌握的资料,他儿子为什么却能做到呢?朋友说他儿子一到周末,就会一个人到周边的水库、水利设施去走一走、看一看,就当是周末旅游一样。并且把看到的及时拍下来、记下相关的数据。朋友还说到,他儿子小时候就是这样,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做自己喜欢的事。

      独处是是孩子成长的一种方式,使孩子在群体的沉溺和喧闹中保持清醒。独处就是孩子在孤独、沉淀的内在宇宙里审视自己、进行自我内省,思考自己的兴趣、优点、不足等,剖析和别人之间的关系,判别是非对错的细微分别,从而不断完善自我。独处有利于孩子独立思考、深入思考问题,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能力。独处还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,让孩子可以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。孩子也能从独处中获得身心的舒缓和宁静。

      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说:“人生不能离群,而自修不能无独……至情绪之制裁,意志之磨励,则固为我一身一心之事,他人之于我,至多亦只所以相督励,示鉴戒而已。”

      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若不能忍受孤独,甚至从中发现乐趣,就很难完成需要全神贯注的任务,于是成年后就没有资格担负起需要郑重其事准备的工作。

      要让孩子学会独处,首先就要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。为孩子在家布置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学习环境,例如给他一张小桌子,专属的抽屉与柜子等。孩子写作业时,父母试着放手,让孩子独自完成后再去检查辅导。这能给孩子独处空间,也有助于培养其独立能力。

      其次让孩子学会独处,就得让孩子培养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,去做自己喜欢的事。比如看书、画画、学音乐、舞蹈、运动等等。培养兴趣爱好就是建立自己的内心系统,是能让孩子专注的。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说“一个能记住故事、诗词歌赋、球赛统计数字、化学方程式、数学运算、历史周期、名人格言的人,比不懂得培养这种能力的人占了更大的便宜。前者的意识不受环境产生的秩序限制,他总有办法自娱,从自己的心灵内涵中寻求意义。尽管都需要外来刺激——电视、阅读、谈话或药物——才能保持心灵不陷于混沌,但记忆中储存足够资讯的人却是独立自足的。”

      让孩子学会独处,还要尊重孩子交友原则。喜欢独处不代表孩子孤僻,他只是有自己的交友原则,而强迫社交则容易在孩子的心中留下心理阴影,反而会让孩子对社交产生抵触情绪。

      “一个人幸福晚年的秘诀不是别的,而是与孤寂签一个体面的协定。”(《百年孤独》)

      早点让孩子学会独处,就会让他真正的成长,就会让他在今后的漫漫人生路中,能在孤独中心静如水,能在纷扰里坦然面对,幸福生活。


上一篇:无

下一篇:培养孩子,也是培养自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