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修好这颗心
发布时间:2024-12-20作者:宁化一中审核:点击:
附件:
继《心灵如泉》《明心为师》之后,我的第三本书《此心安处》又正式出版了。三本书书名都有一个“心”字。何为心,即心灵,心情,心结,心态!朱熹说:“心者,人之神明,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。”意思是,心是人的主宰,天下万物之理都包容于“心”当中,“心”控制指挥着人的思想和行为。左右我们心绪的,是心。开心与否,喜欢与否,能否坚持,累与不累,都取决于我们的心态。
人活一颗心,我们终其一生,就是为了修好这颗心。心修好了,就什么都好了!
如何修好这颗心,《礼记·大学》里说得很清楚,“大学之道……在止于至善。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”
首先就是知止。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。”知止,就是知道边界、底线。不了解边界,底线,冒进,冒险,肯定会导致糟糕的后果。这个世界,每个人心中都有欲望。“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聋;五味令人口爽;驰骋畋猎,令人心发狂;难得之货,令人行妨。”欲望太多,累的是心。唯有“知止”,才能以“得”为终。曾国藩懂得“知止”,所以成为“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,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。”相反,贪恋利益而不懂止损,必然就很惨。这样的事例从古至今,不胜枚举。
知止,是人生最高智慧!知止,是做人的最高境界!修心,就是要学会知足,懂得适可而止,学会放下,将一切看淡,让一切顺其自然,方能自在、洒脱。
第二是善静。“心静则安,心安则祥。” 现实中,我们天天忙忙碌碌的,往往迷失在生活的纷杂之中,若不能找到让自己宁静下来的方法,就像一杯被不停摇晃落了灰尘的水一样,永远都是浑浊的。“孰能浊以止,静之徐清。” 只有静下来,杯里的水才会清下来。同样,人也只有静下来,才能心安。人这一辈子就是求个心安,有了能够让我们安静下来的地方,就是我们安心立命的地方。
要静下来,就要不断的沉淀自己,倒空自己。如果一个人心里满满当当的时候,那就什么东西也进入不了,再好的思想,再好的智慧,也进入不了我们的大脑,进入不了我们的心里。道德经里讲“致虚极,守静笃。”就是要把自己心里,放空再放空,沉淀再沉淀,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一种虚心宁静的状态,宁静方能致远。
要静下来,最好的方式是阅读。王阳明说“觉纷扰则静坐,觉懒看书则且看书。”当我们捧起一本,走进书中,静静的阅读,让思绪跟随书而走,在书中发现自己,寻找自己的内心。此时,内心便是温润的,宁静的。
要静下来,更要一种闹中取静的本事。静,大多数人重于形式,或是打坐,或是将自己置身于安静的山水或居室中。这样的静是不长久的。“动之徐生”,只有在动态的吵闹的环境中练就的静才是真静,才是长久的、持续的静。
第三是常思。人这辈子,最难的,莫过于读懂自己。因而需要静下心来反思自己,解剖自己。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;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就是讲做人要经常反思,对人是否诚信,替人谋事是否尽心,修心是否经常?修心,就是要不断地反思自己,解剖自己。
反思是自己赋予人生的意义,不断审视自己。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?我们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?我们的所做所为是否符合本心?不断的反思这些,才能启迪自己,改变自己。
反思自己,解剖自己,不只是偶尔的心血来潮,也不是低谷时无奈遐想,而时需要不断地否定自己,正视自己的问题,又要学会接受自己。是要将这种反思的习惯融入于清晨傍晚的日常琐碎中,融入于日余饭后的闲谈下。这样,才能不能超越自己。
人生就像是一场远航,慢慢修好这颗心,让心更简单、更安宁、更清明、更智慧、更宽广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自己活得舒心、开心,才能让自己更坦然,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上一篇:无
下一篇:人太闲,是一场灾难!